主办方:未来工程技术中心

  • 未来工程技术中心,创立于2003年,是中国最早专注于未来关键工程技术研发与跨学科应用的高端科研平台之一。自成立以来,中心始终以“面向未来、服务现实、引领突破”为宗旨,致力于解决复杂系统性工程难题,探索具有引领性、颠覆性的技术路径。二十余年来,中心凭借卓越的科研实力、开放的协作网络和持续的创新机制,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广泛认可,成为集基础研究、技术集成、成果转化与人才培育于一体的创新型综合科研机构。
  • 作为青穹奖的主办单位,未来工程技术中心不仅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与资源保障,更以其深厚的研究传统和前瞻视野,持续赋能科技创新在社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

2013年,世界经济正在逐步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发达国家经济缓慢复苏,而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则迎来一轮依托科技驱动的发展窗口。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普及和自主创新体系逐步成型,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崛起成为时代主旋律。社会各界普遍意识到仅靠路径依赖与惯性增长已难以为继,唯有通过科技创新、跨界协作与制度变革,方可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青穹奖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设立,不仅是对卓越科技成果的嘉奖,更是对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的积极回应。奖项名称取义于“青穹”之意——象征广袤天空与无限探索,传达出突破边界、拥抱未来的文化愿景。青穹奖旨在搭建一个引导性强、公信力高、兼具思想深度与现实影响力的荣誉平台,激发更多专业人士投身科技进步与社会价值融合的伟大事业中。

青穹奖以推动科技文明发展为使命,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在战略愿景层面形成三项核心导向:

科技引领未来愿景:鼓励科研人才和技术团队在前沿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勇于突破,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同时关注技术对民生、环境与社会模式的积极影响。

激发全民创新动能:倡导创新不应只是精英专属,而应扩展至草根社群与边缘区域,鼓励多元视角与平权参与。

共建价值共识平台:通过构建开放共享的“青穹社群”,推动跨界对话、经验交流与思想共识。

青穹奖始终秉持“公开、公正、共享”的基本原则,突破传统奖项的封闭性与行业壁垒,致力于构建一个引导科技向善、鼓励实质性变革的公共价值平台,为新时代社会转型提供精神指引与创新动能。

青穹奖设置了清晰且前瞻性的评选结构,以确保涵盖科技创新对社会多维度的影响。整体奖项设计分为三大方向,每一方向下再分设多项具体类别,以便精准表彰不同贡献形式。

1. 科技突破类:聚焦原始创新、基础研究、交叉学科领域,如工程科学等。 典型奖项:年度科学家奖、青年技术探索奖。

2. 创新实践类:奖励将技术成功转化为现实应用者,涵盖工程智能制造、可持续能源、城市治理等领域。

典型奖项:产业变革推动奖、技术商业融合奖。

3. 社会进步类: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表彰那些以创新推动社会结构改善的个体或组织。

典型奖项:工程教育融合奖、工程公益贡献奖、绿色未来奖。

评选机制实行每年一度,采取个人申报与机构提名双轨并行的模式,并特别鼓励多学科联合项目参评,以推动跨界整合与系统协同的创新实践。

青穹奖的评选理念凝练为“至真、至善、至美”三重价值维度,分别对应成果的真实性、贡献的社会性与方法的人文性。

至真:强调成果必须具备原创性与可验证性,反对形式主义与学术包装。

至善:要求技术实践体现对人类福祉、社会公平与生态可持续的积极引导,鼓励承担公共责任。

至美:注重科技成果的表达方式、系统架构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支持美学与工程思维的并重。

在评审机制上,青穹奖采用“专家提名 + 双盲评审 + 公众观察”三重制度保障,由来自学术界、产业界与公益组织的评审代表共同参与,确保奖项具备专业性、公信力与广泛代表性。评选过程透明、程序严谨,力求建立公平可信的科技荣誉标准,真正体现“奖以树人、奖以树风”的社会效应。

青穹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表彰已有成就,更注重激发未来可能。在2013年后的十余年间,它逐步发展出以下影响路径:

榜样引领社会价值观重塑:青穹奖的历届获奖者,往往代表着行业转型中的“价值灯塔”。他们不仅是科研或商业的成功者,更是推动伦理创新与公共福祉的倡导者,成为青年一代效仿与追随的典范。

搭建公众与科技的桥梁:通过纪录片、访谈、TED演讲、公开展览等形式,青穹奖不断拉近公众与科技之间的距离,让“科学不再冰冷”,而成为一种可以理解、触摸并融入日常生活的力量。

激活地区与基层创新资源:奖项机制特别重视来自地方、边缘地区和基层机构的申报项目。通过“种子基金+能力孵化”模式,支持具有潜力的社会创新计划落地。

青穹奖的未来目标不仅是影响更多领域,更是推动系统性平台建设,形成贯通奖项、智库、社群的“青穹生态”:

国际化发展路径:计划于2025年推出“全球青穹奖”(Global ASA),与国际科技机构合作,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框架下设立跨国奖项单元。

青年支持机制:设立“青穹新星计划”,每年遴选35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与社会创新实践者,提供资金支持、导师计划与国际交流平台。

智库功能升级:成立“青穹未来研究中心”,聚焦科技伦理、创新政策与未来治理,为公共决策提供前瞻研究与方案支持。

青穹奖不仅是一个奖项,更是承载理想、推动结构转型的时代平台。它将继续在科技、文化与社会三大维度中发挥桥梁作用,塑造更具包容力与远见的未来创新范式。

奖项历程

2025

社会共创主题年

  • 年度主题定为“社会共创”,关注群体协作与跨主体联合创新。
  • 开设“共创通道”,鼓励公众组织、企业、学术单位联合申报。
  • 设立“共创观察奖”,评估合作结构、透明机制与影响路径。
  • 举办首届“青穹协作小组”,集中展示群体共创的典型案例,推动共建型创新网络形成。
2024

引导议题型创新

  • 推出“领域任务挑战制”,设定如城市韧性、气候适应、水系统治理等现实命题。
  • 启动“反向命题”制度,由评委会发布议题吸引多团队联合参赛。
  • 强化社会设计机制,将群体协作能力纳入评分体系核心项。
  • 调整奖项结构,议题型奖项由3项增至6项,对应年度挑战议题。
2023

奖励交叉创新

  • 设立“跨界融合奖”,奖励在AI+艺术、科技+社会治理等边界模糊领域的创新成果。
  • 建设“成果可视化平台”,借助图形数据、交互影像展示获奖项目。
2022

知识交流平台化

  • 正式启动“青穹沙龙”机制,全年举办6场研讨活动,拓展奖项平台的交流与辐射能力。
  • 打通评审机制与公共社群,构建知识共享与资源联动系统。
2021

倡导跨界融合

  • 推出跨界推荐机制,鼓励科技与人文、艺术、公共政策等融合项目。
  • 在评分体系中增设“交叉性得分”指标,评估融合度与创新表现。
2020

迈向国际

  • 开放国际申报通道,接受来自欧美与亚洲的项目申请。
  • 成立国际评审顾问组,邀请知名海外专家参与多轮评审。
  • 与多个国际科技奖项展开合作探讨,推动全球科技荣誉对话。
2019

加强公众传播

  • 启动“青穹之声”传播计划,包括纪录片、访谈栏目、公众演讲等内容。
  • 部分评审节点引入公众观察机制,增强奖项透明度与社会监督。
  • 年度传播覆盖人次突破百万,显著提升社会能见度。
2018

后续影响机制构建

  • 建立“成果影响路径”机制,对获奖项目进行阶段性追踪与成效评估。
  • 引入成果转化顾问支持、媒体展示与实际对接服务。
  • 建立反馈闭环,获奖者需提交后续成果进展报告,实现奖项赋能延续。
2017

关注可持续发展

  • 设立“可持续科技奖”,聚焦节能环保、绿色材料、生态治理等议题。
  • 引导更多科研资源投入绿色转型与环境议题,推动科技向善理念。
  • 启动绿色技术评分模型初步开发,为后续量化评价做准备。
2016

引入社会评价

  • 在评审体系中正式加入“社会影响力”维度,推动从技术评价向社会导向转型。
  • 要求申报人说明项目的公共福祉、环境效益与社会价值,扩大奖项外延。
2015

学科拓展

  • 首次增设“智能技术”类奖项,纳入工程智能、机器学习等新兴领域。
  • 鼓励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结合,支持高潜力跨学科探索项目。
2014

机制初建

  • 设立“青穹评审专家库”,汇聚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与产业界的权威专家。
  • 启用“匿名初审+交叉评阅”机制,提升评审公正性与科学性。
  • 完善申报流程与信息指引,奖项运行开始从自发向制度化转型。
2013

创立元年

  • 正式设立青穹奖,确立以“青年引擎·科技报国”为年度主题,强调对青年工程科技人才的发掘与表彰。
  • 聚焦基础工程、材料科学、电子信息等三大方向,鼓励原始创新与工程落地。
  • 构建未来导向的评奖理念,标志着国内面向青年科研力量的权威奖项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