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世界经济正在逐步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发达国家经济缓慢复苏,而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则迎来一轮依托科技驱动的发展窗口。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普及和自主创新体系逐步成型,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崛起成为时代主旋律。社会各界普遍意识到仅靠路径依赖与惯性增长已难以为继,唯有通过科技创新、跨界协作与制度变革,方可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青穹奖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设立,不仅是对卓越科技成果的嘉奖,更是对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的积极回应。奖项名称取义于“青穹”之意——象征广袤天空与无限探索,传达出突破边界、拥抱未来的文化愿景。青穹奖旨在搭建一个引导性强、公信力高、兼具思想深度与现实影响力的荣誉平台,激发更多专业人士投身科技进步与社会价值融合的伟大事业中。
青穹奖以推动科技文明发展为使命,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在战略愿景层面形成三项核心导向:
科技引领未来愿景:鼓励科研人才和技术团队在前沿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勇于突破,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同时关注技术对民生、环境与社会模式的积极影响。
激发全民创新动能:倡导创新不应只是精英专属,而应扩展至草根社群与边缘区域,鼓励多元视角与平权参与。
共建价值共识平台:通过构建开放共享的“青穹社群”,推动跨界对话、经验交流与思想共识。
青穹奖始终秉持“公开、公正、共享”的基本原则,突破传统奖项的封闭性与行业壁垒,致力于构建一个引导科技向善、鼓励实质性变革的公共价值平台,为新时代社会转型提供精神指引与创新动能。
青穹奖设置了清晰且前瞻性的评选结构,以确保涵盖科技创新对社会多维度的影响。整体奖项设计分为三大方向,每一方向下再分设多项具体类别,以便精准表彰不同贡献形式。
1. 科技突破类:聚焦原始创新、基础研究、交叉学科领域,如工程科学等。 典型奖项:年度科学家奖、青年技术探索奖。
2. 创新实践类:奖励将技术成功转化为现实应用者,涵盖工程智能制造、可持续能源、城市治理等领域。
典型奖项:产业变革推动奖、技术商业融合奖。
3. 社会进步类: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表彰那些以创新推动社会结构改善的个体或组织。
典型奖项:工程教育融合奖、工程公益贡献奖、绿色未来奖。
评选机制实行每年一度,采取个人申报与机构提名双轨并行的模式,并特别鼓励多学科联合项目参评,以推动跨界整合与系统协同的创新实践。
青穹奖的评选理念凝练为“至真、至善、至美”三重价值维度,分别对应成果的真实性、贡献的社会性与方法的人文性。
至真:强调成果必须具备原创性与可验证性,反对形式主义与学术包装。
至善:要求技术实践体现对人类福祉、社会公平与生态可持续的积极引导,鼓励承担公共责任。
至美:注重科技成果的表达方式、系统架构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支持美学与工程思维的并重。
在评审机制上,青穹奖采用“专家提名 + 双盲评审 + 公众观察”三重制度保障,由来自学术界、产业界与公益组织的评审代表共同参与,确保奖项具备专业性、公信力与广泛代表性。评选过程透明、程序严谨,力求建立公平可信的科技荣誉标准,真正体现“奖以树人、奖以树风”的社会效应。
青穹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表彰已有成就,更注重激发未来可能。在2013年后的十余年间,它逐步发展出以下影响路径:
榜样引领社会价值观重塑:青穹奖的历届获奖者,往往代表着行业转型中的“价值灯塔”。他们不仅是科研或商业的成功者,更是推动伦理创新与公共福祉的倡导者,成为青年一代效仿与追随的典范。
搭建公众与科技的桥梁:通过纪录片、访谈、TED演讲、公开展览等形式,青穹奖不断拉近公众与科技之间的距离,让“科学不再冰冷”,而成为一种可以理解、触摸并融入日常生活的力量。
激活地区与基层创新资源:奖项机制特别重视来自地方、边缘地区和基层机构的申报项目。通过“种子基金+能力孵化”模式,支持具有潜力的社会创新计划落地。
青穹奖的未来目标不仅是影响更多领域,更是推动系统性平台建设,形成贯通奖项、智库、社群的“青穹生态”:
国际化发展路径:计划于2025年推出“全球青穹奖”(Global ASA),与国际科技机构合作,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框架下设立跨国奖项单元。
青年支持机制:设立“青穹新星计划”,每年遴选35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与社会创新实践者,提供资金支持、导师计划与国际交流平台。
智库功能升级:成立“青穹未来研究中心”,聚焦科技伦理、创新政策与未来治理,为公共决策提供前瞻研究与方案支持。
青穹奖不仅是一个奖项,更是承载理想、推动结构转型的时代平台。它将继续在科技、文化与社会三大维度中发挥桥梁作用,塑造更具包容力与远见的未来创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