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表彰在科技、创新及社会进步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与团队,青穹奖设立覆盖科研突破、应用实践与公共价值的多维奖项结构。奖项体系分为三大主类,涵盖九个细分奖项单元,全面反映跨学科融合与社会影响导向的时代标准。
一、科技突破类(Technology Breakthrough Awards)
1. 年度科学家奖
介绍:
授予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颠覆性研究成果、推动工程技术原理重大进展的个人。重在表彰科研深度、原始创新能力与未来影响力。
适用范围:
研究型高校教授、科学家
国家级实验室、研究机构研究员
涵盖领域:
数学模型、物理理论、材料基础、计算方法等对工程具有基础支撑作用的科学领域
示例:
某科学家提出新型二维材料的理论模型,为下一代高性能芯片提供材料基础。
某教授主导开发出一种新型流体力学算法,大幅提升高铁气动模拟精度。
⸻
2. 青年技术探索奖
介绍:
表彰40岁以下青年人才在新兴科技方向上的探索性成果,强调前瞻性、原创性与试错精神。
适用范围:
博士后、青年研究员、创业青年工程师
高校/研究所青年项目负责人
涵盖领域:
前沿交叉技术,如量子工程、生物工程、人工智能+材料等
示例:
某青年博士在“脑机接口”方向开发低侵入性设备原型,进入临床试验。
某初创团队提出“AI生成结构设计”的全新算法框架。
⸻
3. 基础研究贡献奖
介绍:
奖励在关键工程理论、核心原理或底层机制上提供长期贡献的个人或团队,强调持续积累与开创性。
适用范围:
在同一基础工程方向深耕10年以上的科研工作者或团队
工程数学、力学、电磁学等通用基础研究团队
涵盖领域:
数理模型、仿真技术、工程基础数据库、通用算法平台
示例:
某研究所用15年完成一个全国范围的地下岩土结构数据库,为所有地铁工程提供基础参数支撑。
某团队开发的开源CFD计算工具成为国内流体模拟核心平台。
⸻
二、创新实践类(Innovation & Engineering Impact Awards)
4. 技术融合奖
介绍:
奖励在跨学科工程集成、系统融合或复杂项目协同中表现突出的项目或团队,鼓励多领域联动解决实际难题。
适用范围:
技术整合型项目组、系统集成企业、智慧工程项目运营方
涵盖领域:
工程信息化、建筑+AI、医疗+传感器、制造+材料等融合领域
示例:
某工程公司在“智能隧道”建设中融合光纤监测、AI识别、BIM仿真,构建全过程风险预警系统。
某医院联合IT企业开发“术中实时成像+机械手辅助”的混合手术平台。
⸻
5. 产业变革推动奖
介绍:
表彰将工程成果成功转化为产业推动力,在行业效率、结构转型或生产模式上实现突破的企业或项目。
适用范围:
工程技术商业化团队、转型示范企业、关键设备提供商
涵盖领域:
工业4.0、数字孪生、绿色制造、智慧农业、供应链重构等
示例:
某企业通过自主研发的工业视觉系统,实现传统纺织车间无人化,产能提升50%。
某农机公司用无人植保+气象AI模型重塑农场作业流程。
⸻
6. 工程应用先锋奖
介绍:
奖励在工程技术实际应用中实现高价值落地的案例,突出技术执行力、实际效果与可推广性。
适用范围:
工程项目总包单位、施工单位、技术落地项目负责人
涵盖领域:
基建、交通、水利、能源、装配式建筑等传统工程领域的技术升级
示例:
某项目在高原地区成功实施大跨度光伏与高铁叠加结构,解决风荷载共振难题。
某地铁盾构队通过AI掘进参数预测算法,实现复杂地质穿越施工零事故。
⸻
三、社会进步类(Engineering for Social Good Awards)
7. 教育科技融合奖
介绍:
鼓励以工程手段改善教育环境或提升教育公平性的项目,重点表彰技术在人文系统中的融合创新。
适用范围:
教育信息化开发团队、公益组织、教育工程师
涵盖领域:
教育硬件、在线学习平台、智能教具、偏远地区教育系统
示例:
某团队开发“AI辅助识字识算”系统,惠及西部1000余名留守儿童。
某公司研发“低成本投影式互动课堂”,广泛部署于乡村小学。
⸻
8. 绿色未来奖
介绍:
表彰在生态修复、碳中和、可持续基础设施等方向通过工程手段解决环境挑战的项目或技术。
适用范围:
环境工程公司、节能建筑团队、新能源企业
涵盖领域:
环保工程、新能源基础设施、零碳建筑、环境智能监测等
示例:
某市政公司采用“海绵城市+IoT监测”解决雨洪与水资源循环利用。
某企业建成国内首个零碳预制构件厂,实现95%能耗回收。
⸻
9. 社会责任创新奖
介绍:
表彰在灾害应对、弱势群体援助、工程伦理等方面,以创新技术与工程力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个体或组织。
适用范围:
民间工程志愿组织、应急工程开发商、助残助困项目团队
涵盖领域:
地震应急设施、移动诊疗系统、适老助残设备、公益工程建设
示例:
某团队设计“模块化可移动医院”,用于边远地区疫情防控支援。
某高校学生设计“智慧无障碍出行辅助系统”,并在养老社区试点推广。
四、特别设奖(提名制)
1. 青穹特别致敬奖
奖项宗旨:授予长期在科技、人文与社会系统之间架设桥梁、产生深远影响的个体。
适用群体:科学传播者、科技政策先行者、跨界整合者等。
遴选机制:由评审委员会提名,非公开申报,视当年度综合表现决定是否空缺。
2. 青穹新星计划
奖项宗旨:作为主奖机制延伸,支持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的持续成长与生态赋能。
内容形式:提供导师计划、国际交流机会,不与主奖冲突。
对象筛选:由专家提名+往届获奖人推荐联合组成培育名单。